道教起源于哪里?道教之道何为道?道教的信仰是什么?
来源:百科时间:2023-06-25 15:43:54

当今世界上,有五大宗教,其中起源最早、影响深远的道教,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。

道教之道何为道?

道教,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,追根溯源,道教的源头,应该还远在黄帝、伏羲时期,这是一个崇尚于多神教原生的宗教。道是最高的信仰,以“道”为核心,将“道”之信仰人格化。其宗旨是追求长生不老、得道成仙、济世救人。道教创始人,李耳,春秋著名思想家与哲学家,他创作的《道德经》,是道教的开山之作、奠基经典。道是天地之始,万物之母,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,缔造了天地万物。道缔造天地万物,是出于无意的作为,完全是自然而然,正如老子所云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;道法自然,一切因其自然,一切顺其自然,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,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”,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。老子将“道”作为宇宙的本体和万物的规律,这是超越时空的存在,一切以“道”为核心。《道德经》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”。道是万事万物之源,道生一,道像太极一样;太极生两仪,即一生二,两仪就是阴和阳;阴和阳相互作用,二生三,就产生了万事万物,三生万物。万事万物,都有阴阳两方面或力量,都是阴和阳相互作用形成的,故“万物负阴而抱阳”。

道教之道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老子被神化,尊为道教始祖。

老子著《道德经》时,还是凡人,但是随着历史演变、王朝更替,各取所需,老子被神化的方式可谓形形色色。东汉魏晋时期,张道陵创立天师道,“正一道”只尊奉太上老君一个神明;而至东晋,灵宝派道教为了传教,杜撰了灵宝天尊,为凸显灵宝天尊,又杜撰了元始天尊;在设定中,元始天尊为首,灵宝以元始为师,老君又以灵宝为师,以此力压天师道的太上老君,这就是所谓道教“三清”神明。

但是,老子作为道教始祖的地位,谁也撼动不了。《老子圣母碑》载:“老子者,道也。乃生于无形之先,起于太初之前”,老子是先于天地出生的神明,老子就是道之本身;道教乃至道教信徒都相信,老子就是神,老子就是道,老子就是至高无上的道教始祖。《古今图书集成》:“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,与三光为始终……道成身化,蝉蜕渡世。自羲农以来,世为圣者作师”。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,“一气化三清”,才有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、太上老君。老子道成身化,“八十一化”,蝉蜕渡世,自羲农以来,世为圣者作师,辅助帝者治理天下。诸如,黄帝时,老子化身为广成子神仙,隐居于崆峒山,黄帝访仙问道,拜广成子为师,授阴符经,教以至道之要,黄帝才得道成仙:龙去鼎湖,乘龙升天。老子道成身化,蝉蜕渡世,自羲农以来,世为圣者作师,诚如《混元圣纪》所载“按《老子内传》云:‘伏牺时号郁华子,神农时号传豫子,祝融时号广寿子,轩辕时号广成子,颛帝时号赤精子,帝誉时号录图子,唐尧时号务成子,虞舜时号尹寿子,夏禹时号宁真子,作真行子商汤时号锡则子,又文王、武王,几为十二帝师’”。老子化身为帝师,主要是传经授道,这在葛洪的《神仙传》中说得明明白白:伏羲时降为师,号郁华子,授天皇内文,教以顺性之道;祝融时降为师,号广寿子,授人皇内文,教以太一安神之道;神农时降为师,号大成子,授地皇内文,教以好生之道;黄帝时降于崆峒山号广成子,授阴符经,教以至道之要;颛顼时降于衡山号赤精子,出微言经,教以忠顺之道;帝喾时降于江滨号录图子,说黄庭经,教以太一玄理、清和之道;帝尧时降于姑射山号务成子,说玄德经,教以谦逊之道;帝舜时降于河阳号尹寿子,说道德经,教以太一自然之道;夏禹时降于商山号真行子,授太一灵宝五符治水真文,助其奔驰洪水之患;商汤时降于潜山号锡则子,说长生经,教以太一九转金液长生之道;周文王时化身为文邑先生,做周守藏室史,周武王时,任柱下史。老子化身做帝师,传经授道,传的什么道呢?都是以“道”为核心,诸如,顺性之道、安神之道、好生之道、至道之要、忠顺之道、清和之道、谦逊之道、自然之道、长生之道,特别是忠顺之道、清和之道、自然之道、长生之道,本身就是“道”的核心内涵。

隋唐时期,太上老君,是老子被神化的鼎盛时期,如《混元圣纪》所载“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宜为降圣节,休假一日”,唐高宗、唐玄宗不仅多次将老子封为本家圣祖、玄元皇帝,甚至将其生日也立为国假日,这时老子的化身太上老君,在道教史上最为辉煌。到宋代,太上老君的神化地位更加巩固,地位崇高,正如《混元圣纪》载“主领天上天下,地上地下,五亿夭界,有情无情,有识无识,有形无形,皆太上老君所制御也”,足见,对老子的神化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。

老子被逐步神化,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影响巨大,道教影响深入,民间广为传播,诸如《西游记》和《封神演义》都有太上老君的记载。在《封神演义》中,太上老君地位最高,还是元始天尊、通天教主的大师兄,也是“一气化三清”神话故事在民间的延续和普遍认同。在《西游记》中,太上老君地位非凡,《西游记》原著记载,西游世界开天的就是太上老君;连孙悟空都曾说“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,尚坐于太清之右”,直接将太上老君视为创世大神。《史记》也记载了一个开天辟地的神仙,为了来到人间传播道教,就投胎下凡到李家,化身为老子李耳。

道教始祖老子

道教理论两大学派。

老子的学说被庄周继承发扬,并称为“老庄学派”,与“黄老道学”并称道教两大重要思想理论派别。老庄都主张道法自然、自然无为、清净无为,反对斗争;但二者站的高度、境界却迥然不同。老子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,主张通过“无为”而实现“无不为”,实现社会和谐、国泰民安;庄周则站在个人的高度,认可道法自然、自然无为、清净无为,以放逐个人心灵自由,修炼逍遥游的境界。庄周除了继承老子道法自然、自然无为、清净无为的道之思想,还发扬了崇拜神仙、向往仙界的道之神仙信仰,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中“藐姑射之山,有神人居焉,肌肤若冰雪,绰约若处子,不食五谷,吸风饮露,乘云气,御风龙,而游乎四海之外”,将仙境描绘得惟妙惟肖,肌若冰雪,动若处子,不食五谷,吸风饮露,乘云气,御风龙,腾云驾雾,傲游四海,如梦如幻,美不胜收。

道教组织的诞生及演变。

至汉顺帝时,“汉安元年壬午,老君降于蜀之鹤呜山,授天师张道陵《正一盟威秘录》。五月再降,赐《秦清中经》九百三十卷、符文七十卷。建康元年甲申,老君再降于阂州云台山,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直之法(《混元圣纪》)”。于是,张道陵于蜀郡鹤鸣山,用黄老道学创立了“五斗米道”,即天师道,亦称正一道,设二十四治,设立祭酒,分领其户,有如宰守;张道陵被后世尊为祖天师。从此,道教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正规而严密的道教组织——“正一盟威道”。张道陵之孙张鲁天师受曹操官职封赏,天师及正一道道徒几万户被曹操安置于长安、洛阳、邺城等地,正一道开始在中原传播;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天师,魏时自汉中还居祖坛龙虎山,开龙虎山正一宗坛,传授弟子。隋唐时期,道教兴盛,正一道逐渐融合其它符箓各派。宋时,正一道更为显重,宋赐历代天师为“先生”,在京师建立授箓院,大规模修建龙虎山宫观。元时,敕命正一道主江南道教事,历代正一道天师都被封为真人。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,大德八年被授以“正一教主,主领三山符箓(茅山上清箓,阁皂山灵宝箓,龙虎山正一箓),统称正一符箓;后来又被授以“金紫光禄大夫”、封留国公、赐一品金印。泰定二年,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被封为“翊元崇德正一教主”,掌管全国道教。元时,神霄派、清微派、东华派、净明派、太一道等均称正一道,与金元时的全真派并列为道教两大教派。明太祖朱元璋赐第四十二代正一道天师张正常为真人,并下诏让正一道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;代代天师都被封为大真人。清代,正一道逐渐衰落。

黄帝,是道教鼻祖吗?

“龙去鼎湖”,故事昭示,道教始祖,黄帝应为其源头。相传,黄帝晚年追寻长生不老,听说崆峒山住着一位神仙广成子,于是访仙问道,拜师修道。广成子授阴符经,教以至道之要,心境平和,清净无为,坚持修炼,方能与日月同辉,与天地共存。后为救人而炼丹,在铸鼎鼎成时,黄龙天降,迎黄帝升天。龙去鼎湖,黄帝乘龙升天,得道成仙,诚如《史记·封禅书》所载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,龙乃上去。馀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龙髯,龙髯拔,堕,乌号。”可见,黄帝访仙问道,追求长生不老,铸鼎济世救人,乘龙升天,得道成仙,这昭示了“长生不老、得道成仙、济世度人”的道教宗旨,正好是道教信仰的本质之所在。因此,可以说,黄帝才是道教的鼻祖。后世常常以“黄老道学”来称谓道教,实际上就是承认了黄帝道教鼻祖地位。

黄帝乘龙升天

追根溯源,道教的源头在哪里?

追根溯源,道教的源头,应该还远在伏羲。相传,伏羲演八卦;周文王将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;孔子为六十四卦作注释而写《易传》,从此《易经》发生了升华,不再局限于之前专门占卜吉凶祸福,而更侧重于探讨天地人生之道。既然是道,当然也应该属于道教范畴,至少也是与道教相关联。可见,《道德经》《易经》可谓并驾齐驱。《易经》的“易”有三层含义:简易、变易、不易。简易,宇宙最基本的东西只有两样,即阴爻和阳爻。变易,就是通过阴爻和阳爻的组合,组成八卦;又通过每卦六爻,演变出六十四卦;如此能够演变天地人间万象。不易,在变易当中,有不变的宇宙规律,宇宙万物均在按规律有序地运转。《道德经》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”。道是万事万物之源,道生一,道像太极一样;太极生两仪,即一生二,两仪就是阴和阳;阴和阳相互作用,即二生三,就产生了万事万物,三生万物。万事万物,都有阴阳两方面或力量,都是阴和阳相互作用形成的,所以“万物负阴而抱阳”。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出自《易传》,与老子的“万物负阴而抱阳”异曲同工。《易经》的道之哲学、道之思想,与《道德经》一样,都位于道教思想的最高层次;而《易经》起源于伏羲八卦,追根溯源,道教的源头,应该还远在伏羲。道教神仙信仰,亦可上溯到远古原始社会时期。《山海经》记载了远古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,内容丰富,自成体系,为道教仙学的原始渊源。《山海经》中,提出了长生不老的信仰,记载了神仙与羽士的存在,描述了神仙天都;记载了祭祀礼仪以及奇异的方术。可见,在远古时代,已有人开始学仙,这应该是道教的远古渊源。

伏羲演八卦

追根溯源,道教的根在哪里?

远古时代,道教根植于自然崇拜、鬼神崇拜之中,《山海经》中记载了神仙与羽士的存在,描述了神仙天都,记载了祭祀的祭礼礼仪以及奇异的方术,这是道教的萌芽状态。上古时代,伏羲作八卦,乃道教诞生的思想理论上的萌芽;黄帝访仙问道、乘龙升天、得道成仙,奠定了道教信仰宗旨“长生不老、得道成仙、济世救人”,黄帝成为道教鼻祖。中古时代,老子著《道德经》,开宗明义,确立了道教的信仰和宗旨,为道教诞生做了思想理论准备,道教诞生,老子成为道教始祖。东汉中晚期,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,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;东汉顺帝时,张道陵于蜀郡鹤鸣山,用黄老之学创立了“五斗米道”,即天师道;道教正式有了道教组织载体;张道陵被尊为祖天师,青城山便以道教发源地和天师道祖山、祖庭而彪炳史册。

关键词: